随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发布,以及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名单的公布,协会“脱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各行业协会内部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正在酝酿和发酵。但对于协会来说,“脱钩”、“摘帽”,褪去行政色彩,面临的挑战超乎想象。对此,记者专访了武汉建筑业协会(以下简称“武汉建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淼磊。作为武汉建协“脱钩”改革后的第一人,他对武汉建协2015年“脱钩革命”的感受来得更加直观而强烈。2014年,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大幕初启;2015年,协会“脱钩”已成蔚然之势。在协会“脱钩”这一全国性大运动中,武汉市将其执行得极为彻底。2014年5月,在首次召开全市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之际,武汉市就提出了在2015年前必须实现所有行业协会与业务主管机构全部脱钩的目标。随着这个目标的提上日程,武汉建协迅速而敏捷地作出了反应。
转型:协会摘下“红顶”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武汉建协秘书处工作人员更迭完毕。李淼磊介绍说,武汉建协在中办、国办印发的《方案》文件精神指导之下,完全实现了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脱钩”,从会员企业中选派了驻会工作人员,其中共有13家会员企业选派了14人集中在协会秘书处工作。加上原来留下的工作人员,目前,秘书处共有17名工作人员,实现了人员和机构的全面改革。
在一些学者看来,行业协会“脱钩”后,会暂时面临一些意料中的风险。例如“脱钩”后,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即旧的规则被取消,新的规则尚未建立,在这个过渡期内,协会如何自处需要得到妥善的协调,否则将给部分协会带来“灭顶之灾”。对此,李淼磊坦承,从企业到协会,对他本身而言如何迅速转换角色、开展工作确实是一个挑战,如何赢得政府信任和会员支持,使协会得到发展也是他必须思考的重点。
不过,作为“新手”,李淼磊说,他们并没有想像中的盲目、慌张。他说,尽管任务是新的,挑战也前所未见,但是自开展工作以来,得到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巨大的。首先是政府主管部门并非“一脱了之”,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创造相应的机会和条件,让企业驻会代表在协会的平台顺利开展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其次,包括中建三局在内的武汉市建筑企业的信任和财务支持,为协会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他说,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既有压力也有动力,但自始自终他都坚信:“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最好,要与中建三局的‘争先文化’相匹配。”而这恰恰也是就任之初,中建三局领导多次的叮嘱。
自省:企业如何“管”协会
2015年12月4日,在李淼磊的微博中,他简单列举了12月将要开展的系列工作,除了协会年度会员大会、会长办公会和常务理事会等日常事务之外,还要接待新洲区建筑业协会的来访,与相关企业代表座谈、参加湖北省建筑业协会相关会议等……微博中的琐碎言语,道不尽每月、每天、每时工作的繁忙,而这也成了他在协会工作近一年来的常态。
对于协会工作的开展,上任之初,李淼磊就带着秘书处骨干人员通过紧锣密鼓的拜访,聆听了协会老领导洪可柱、唐昌海、谭先康等的教诲,并按照新会长易文权“创建一流协会目标不动摇、秉承争先精神不改变、努力服务会员不懈怠”的指示精神,逐步从定位、人员、经费、会员服务、管理方式和团队建设等厘清了工作思路。在李淼磊看来,作为沟通会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做好服务必须是协会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将“服务创造价值”作为协会的宗旨提出,成为他开展工作最根本的原则。
随着新一任秘书处的建成,协会开展了大量细致而必要的工作,实现了“以政府为主”向“企业主导、开门办会”的转型,取得了突出成效。李淼磊颇为自豪地提到,2015年武汉建协有几个明显的变化,包括变政府主导为企业主导、健全六大专业委员会并集中办公、积极对接业务主管部门、会员服务职能更加多样实在、沟通宣传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对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密切。在其所梳理的协会变化中,可以看到,尽管改革后,武汉建协的行政权力弱化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协会却回归到了本位,找到了自身真正存在的价值,它不仅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也力图作出新的贡献。但李淼磊认为,新常态下,协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与全国同行业一流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要推动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以持续推动行业进步为己任,致力于为企业发展服务,这才是协会生存的唯一理由。
绸缪:创区域品牌协会
在“依靠会员办协会,办好协会为企业”的办会理念下,武汉建协形成了协会与会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得到了会员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在李淼磊眼里,未来的工作不仅要继续将协会打造成与会员单位联系更加紧密、凝聚力更加强大、会员单位认同度不断提高的一流协会,还要注重品牌建设,打造有品牌价值、有特色亮点的工作平台,并逐步营造和形成一种“聚人气、干事业、有理想”的良好氛围,吸引众多组织主动寻求合作。
据李淼磊介绍,在这一年里,武汉建协品牌效应初显,并逐渐发力。对内,协会通过“总包眼里的好分包”和“分包眼里的好总包”双向互评活动(简称“总分包互评”),打造了武汉地区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升级版”;开展建筑务工人员“栖居房”建设课题研究获湖北省总工会资金支持;建立会员企业交流平台,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达成企业沟通商榷的共识;通过举办“营改增”、新资质、bim等的培训,解决了单个企业培训人员不足、组织难等问题。对外,承办了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城市首届建筑业交流活动,达成“武汉共识”,开启了四城市共建统一大市场、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的序幕;与韩国专门建设协会忠清北道会达成合作,标志着中韩建筑业常态化交流在武汉启幕;为对接“一带一路”,在武汉建协的倡议和努力下,中国一冶、中交二航局、中建三局、湖北省工建和武钢建工5家会员企业负责海外事务负责人共同签订《会员企业南亚区域友好合作备忘录》,促使协会各项工作渐进高潮。“没有钱,但也不差钱”,会员单位的鼎力支持,对协会秘书处工作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也使李淼磊对今后更加充满了信心。“十三五”时期,武汉建筑业将迎来重大利好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武汉建协在这一趋势中如何实现更大作为,让会员企业更早、更主动赢得先机、如何为民营建企转型升级实现精准帮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无论如何,已经找准重心的李淼磊认为,行业协会“脱钩”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强自身、建平台,求发展、下功夫”,并将服务重心转向企业、行业和市场,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机制体制,历经大浪淘沙,必能成为“出思想、出理念、有站位、受人尊敬”的品牌协会。
上一篇:城市管理需要法治大局观
下一篇:房地产销售回暖态势有望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