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记者近期在北京、安徽、贵州等地采访了解到,在认知理解不清、多头管理协调难、法规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5%,而无序填埋、乱倾乱倒等情况普遍,既破坏生态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
建筑垃圾是指新建、改建、扩建、拆除或其他方式损毁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指利用建筑废物中有效物质制作建材等又回用于建设工程的处理方式。目前主要为再生骨料、再生砖、再生无机混合料、再生骨料混凝土及砂浆等。
火焰山渣场是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区唯一具备“建筑垃圾消纳场许可证”的建筑垃圾处理场所。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渣场坐落在数个小山坡之间的凹地里,不断有拉着建筑垃圾的车辆驶入,工人们正忙着将垃圾分选、打碎、循环利用……经过近4年的使用,这个能容纳3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的渣场基本被填满,大部分砂石裸露在外。
据火焰山渣场负责人黄念介绍,贵阳市主城区每年产生30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而送入具有建筑垃圾消纳资质的渣场处理的不到30%,大部分没有进入正规渣场,还处于无序填埋状态。
不仅贵州省,安徽省相关情况也不容乐观。安徽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副处长刘以舜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该省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三个试点城市正加快推进,其他城市仍以填埋处理为主。
然而,垃圾定点填埋点已经趋于饱和。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建筑垃圾总量3500万吨/年,经相关指定批准的垃圾填埋点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垃圾产量。
业内人士认为,各地都在试点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究其根源在于这项工作遭遇多重瓶颈,其中就包括认知理解不清。
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和再利用不够重视,一些城市发展规划中没有相关内容。北京建工资源循环利用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北京市为例,前几年推出6个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但从市政府到委办,再到各区县,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各城区对这个事情的观念和心态不统一,认识程度不够高,“这6个项目已经运作三年了,但到现在连1个项目都没建成。”
另外,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认为,建筑垃圾的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地方上涉及住建、发改、财政、环保、交通、公安、土地等多个部门,且各城市主管部门不一,甚至有的地方有9个部门负责建筑垃圾管理工作,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没有形成建筑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加工、产品检测、市场应用推广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目前,建筑垃圾“超载”现象已成为城市“顽疾”,其产生量巨大且日益增多,但资源化利用却严重不足,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亟须破解。
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应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由住建部、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编制总体规划,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理、再生产品生产、建筑应用各环节政策及信息的公开和共享。
与此同时,可积极开展示范城市和试点项目推广工作,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设立行业准入条件,建立拆除、运输和处置一体化的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经营;制定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和相关项目建设;设立资源化利用装备研发专项,鼓励研发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
上一篇:416人获评鲁班奖项目经理
下一篇:量升价涨,楼市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