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今年,我省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39万套以上,一大批棚户区居民将圆安居梦。
春节临近,棚户区居民对未来有什么期盼?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我省几个较大的棚户区,倾听他们的心声。
期盼早点结束三家共用厕所的历史
探访地点:武汉市硚口区万人社区
探访时间:2月1日
棚户区规模:约5000户
雪后初晴,记者来到武汉市硚口区万人社区。
87岁的蔡爹爹告诉记者,万人社区俗称“万人宿舍”,上世纪60年代初建成,当时周边是工业区,不下万名企业职工聚居在此。“当年,工厂宿舍是武汉市最好的房子。”蔡爹爹回忆。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老国有企业的衰落,“万人宿舍”成了棚户区。
“这些房子大多只有十几平方米,最大也不到30平方米。”56岁的居民张秋说。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是三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和一个厨房。“十几个人早上排队上厕所,碰上尿急那算是倒霉了。”记者在社区看到,狭小的共用厕所就设在楼梯间里,没有窗户,关上门就漆黑一片。
社区的其他设施也严重老化,下水道经常堵塞。居民们告诉记者,每到雨季,一楼都会淹水,社区里没有天然气,居民靠坛子气甚至烧柴火做饭。
幸运的是,武汉市在推进经济、城市升级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升级,今年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5.2万户。
“听说这里要改造,家家户户都指望着呢。”张秋说,“如今社区里仍有5000多户,有能力搬家的都已经走了,留下来的都是经济实力较差的,棚改给了他们改变生活环境的希望。”
最后一次在百年老屋里过春节
探访地点:荆州草市街、胜利街片区
探访时间:2月3日
棚户区规模:约4500户
荆州市荆州区草市街居民陈华武在厨房里切着鱼、肉,为过年做准备。“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老房子里过年了。”
荆州区草市街是市内“有年头”的片区,街道狭窄,没有统一规划,很多房屋年久失修。
陈华武家的房子还是木质结构,有些地方早已腐朽,屋顶的瓦片也不牢靠。“母亲刘家凤今年76岁,她是在这里长大的,估计这房子有100年了,现在到处漏雨,不能再住了。”陈华武说。
草市街片区今年被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大约有3000户居民住宅等待改造。“春节过后马上动工。”荆州区征收办副主任熊国庆说,今年将鼓励居民采取货币化方式安置,或由政府出面与开发商协商,为棚改居民筹集安置房源。这些筹集的房源价格比备案价低10%左右,群众如果选择货币化安置,补偿金额又可以多20%,这一降一增,使他们有能力自主选购商品房。
“棚改是大好事,我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盼到了。”刘家凤老人激动地说。
怀着同样期盼的人,在荆州还有很多。沙市区的胜利街片区,历史比草市街还要久,如今石板路坑坑洼洼,街道两边都是狭窄的小巷子,一条巷子里挤着十几户人家。
“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不希望孙女还在这里长大。”68岁的梁松茂说,老伴和孙女住在胜利街107号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而他自己在阁楼上搭了一张床。
“胜利街很多建筑物建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原有的木质房屋已不堪重负,居民在老房子中任意搭建,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今,街上1599户居民,都迫切要求进行改造。
“今年全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有40个,总投资175亿元。”荆州市房管局局长胡应国说,这些项目在春节后大多要开工,涉及房屋2.9万多套,货币化安置率要达到60%。政府还筹集了9000套安置房源,以优惠价格供给棚改居民。
搬进有健身器材的新小区
探访地点:黄石市西塞山区陈家湾
探访时间:2月4日
棚户区规模:约2000户
在黄石市西塞山区陈家湾,记者见到了70岁的徐敬群。
上月26日,她已经找好了出租房,春节前就要搬出住了20多年的棚户区。
陈家湾的棚户区集中在一座小山上,放眼望去,低矮破旧的房屋层层叠叠,排满了山坡。徐敬群的房子接近山顶,记者随她爬上山,十几分钟的路程,徐敬群不得不两次停下休息。“年轻的时候,每天要爬好几次山,如今年纪大了,有点爬不动了。”
“我们一家三代六口人住在这里。”徐敬群说,她的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成了危房。几十年养儿育女、含饴弄孙,这里留下了一家人的回忆。可是,棚户区日益破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野狗乱窜,徐敬群一家终于下定决心搬了家。
像徐敬群这样走出或即将走出棚户区的居民,还有很多。黄石市房管局介绍,去年,黄石市启动各类棚户区改造项目54个,涉及38470户,预计今年改造量仍将超过2万户。
“虽然有点舍不得,可时代在发展,我们也必须向前看。”徐敬群一边收拾家中的杂物,一边憧憬着新房。“新小区里有健身器材,我和老伴打算多锻炼锻炼,身体好了,也能多陪伴子女几年。”